9月29日,是第20个世界心脏日。徐艺风的坎坷经历
世界心脏日(whd)
是由世界心脏联盟确定的,于1999年设立,每年一次,2000年9月24日为第一个世界心脏日,以后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为世界心脏日。2011年起,改为每年9月29日。其目的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宣传有关心脏健康的知识,并让公众认识到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
心脏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为提醒人们的重视,世界心脏联盟确定了每年一次的世界心脏日。
2019年9月27日,2019年世界心脏日心脏英雄发布会在成功召开。
目前,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居于首位,心血管疾病成为中国百姓健康的最大考验。作为影响中国居民健康的第一大疾病,曾有调查数据显示,每5个人就有1人患有心血管疾病。
如此庞大的患者基础,那么治疗后其后遗症及出院后的康复过程就显得极为重要了。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运动是心脏康复的核心。
当心血管专家患上高血压
没有什么是一次跑步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次。当医生们觉得心力交瘁,他们也会跑起来。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90%的医生每日工作超过8小时,26%超过10-12小时,135%超过12小时。此外,80%的医生没有周末,53%工作6天,29%每周没有一天休息时间。94%认为每天下班后状态很差,48%感到精疲力竭。
2017年《柳叶刀(tl)》调查显示:超过434%的中国医生因为工作太忙无法参加运动。
民众的健康要保障,但不能以牺牲医务人员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因此医生们健康状况亦尤为重要。
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做大众健康的守护者,更要当大众健康的领跑者。中国医师协会副秘书长石丽英表示,据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调查显示:健康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医师工作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医者健康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跑步时常被认为是抗拒疲劳,改善身体状况最好的运动方式之一。日前,在一场鼓励医者加入跑团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汪芳向健康界透露,她自己也曾经是一名高血压患者,高压170,低压120。在进行长跑后她发现,通过运动,自己的工作效率有所提升,血压也恢复了正常,如今她每天跑步11公里上下班。
不仅如此,每当去外地参加学术交流时,她都会带上一双跑鞋,早起一小时,用双脚丈量一个城市,锻炼身体的同时,还对这个城市有更加深入的人文了解。
在欧洲心血管年会的时候,汪芳身着写有北京医院字样的上衣在米兰奔跑,展示了中国专家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国家体育总局体医融合研究中心主任郭建军带来了医体融合的新理念:体育锻炼绝不仅仅是用于预防疾病、强身健体,还可以用于治疗疾病、病后康复。但是,并非所有运动都可以获得健康,只有满足科学性、安全性、有效性的运动,才能真正促进身体健康。所以,依据自身的年龄和身体实际情况,找到最适合的运动方式,才能强身健体、避免运动损伤。
你需要一张个性化运动处方!
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有效、规律、适当强度的运动可以:促进心血管病患者恢复体能、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降低再发心血管事件率和死亡率、改善内皮功能、稳定斑块、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等。
面对不同的运动强度,对体能、心功能和预后的改善效果也不同。心血管病患者如何进行有效、安全的运动?你需要一张个性化运动处方!
生命在于运动。但许多心血管病(cvd)患者对运动却是既想又怕,担心运动容易引发中风、心梗等心血管事件。
近日,2019欧洲心脏病学会大会公布的一项研究,可以让你打消这种顾虑:这项近50万人参与的研究首次发现,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比健康人更能从运动中获益。
在6年的随访期间内,研究人员发现,增加体育活动可以降低死亡风险。但风险降幅最大的是那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并且随着运动量加大,死亡风险持续降低。
已有大量的证据表明,体育运动可降低健康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体育运动的获益却并不明确。截至目前,还没有直接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和健康人群的相关比较研究。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的心脏病专家sw-博士团队研究了在2009年至2015年期间接受韩国国家健保服务健康筛查的441798名患者的数据。参与者年龄在40岁以上,平均年龄为60岁。
近6年的跟踪调查期间,共有131558人患心血管疾病,535%是男性。对参与者体育活动的调查基于他们对过去7天的自我报告,这些信息被转换成每周代谢当量任务周的单位(met-分钟周)。
在随访期结束时,研究人员发现,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比健康人从体育锻炼中获益更多。运动每500met-分钟周,死亡风险分别降低14%和7%。
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等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后,没有心血管疾病的健康人从0-499met-分钟周的运动中获益最多;完全不运动的人死亡风险比那些最活跃的人高27%(1500met-分钟周及以上);那些每周运动0-499met-分钟周的人,风险降低了8%,并且达到1000met-分钟周以上时保持平稳。
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样从0-499met-分钟周的运动中获益最多,但死亡风险的降幅在500met-分钟周以上呈持续改善趋势。与运动量最多的健康人群相比,完全不运动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风险增加了87%;运动量为0-499met-分钟周的患者死亡风险下降了45%;1000met-分钟周的患者风险下降了14%。
研究中大约一半的人没有达到建议的体育运动水平,14的人完全不运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体育运动水平低于健康人群,但运动越多,在6年的随访中死亡风险越低。
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尔国立大学心脏病学家s-hk博士说,可能有这么几个合理解释:
首先,久坐是众所周知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心血管病患者可能本身就喜欢久坐不动,所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增加体育锻炼对他们更有益。
其次,许多既往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有助于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压、胆固醇和血糖,从而可使体育在二级预防中受益。
另外,有证据表明,体育运动可降低全身炎症水平。
因此,医生应给心血管病患者开运动处方,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参加体育运动。
心血管病患者该如何运动?
运动虽好,但也有潜在风险,尤其是心血管病患者。因此,需要通过评估掌握患者身体状态,找出潜在问题,给予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在充分获益的同时,将风险控制到最小。
评估包括:生理功能评估、心理状态评估和社会功能评估。
运动形式不限制,具体应根据个人情况、场地条件等,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心血管病患者的运动应包括有氧运动(最基础的是步行,以及跑步、骑车、爬楼、椭圆机)、抗阻运动(弹力绳、杠铃、哑铃等)和柔韧性、综合性运动(如太极、瑜伽、拉伸等)。
合适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非常重要。应根据患者的体能、既往运动习惯、病情和运动限制因素来定,由低到高、由慢到快。心血管病患者可采用中等强度持续运动或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有研究发现,hiit的获益优于中等强度持续运动,但应在医生监测下进行。
运动时间应由短到长。一般推荐心血管病患者每天合适的运动时间为30-60分钟,每周150-500分钟运动时长比较合适,可根据患者情况酌减。运动频率应根据运动时间来定,原则上短时高频、长时低频。
运动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需要持之以恒,并且需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体能变化随时调整。